湿浊

拼音
shī zhuó
注音
ㄕ ㄓㄨㄛˊ

“湿浊”基本解释

解释 1.潮湿混浊。

“湿浊”百科

百度百科

湿浊

  • 湿浊是指因湿性重浊粘腻,每于病位停留滞着,阻碍阳气的活动,故名。
  • “湿浊”造句

    1.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泄泻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

    2.肝气虚损,湿浊留滞、瘀血阻络为其主要病机.

    3.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如经常按摩此穴,能使大肠蠕动力增强,故便秘者能得以通畅,有利于痰湿浊毒之排洩。

    4.完带汤出自清代名医傅青主之手,主要用来治疗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的白带过多之证。

    5.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暑闭,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6.在治疗上除了补肾益肾外,还要注意涤除火热、瘀血和湿浊所化之毒邪.

    “湿浊”分词解释

    湿

    基本字义● 湿(濕)shī ㄕˉ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度。潮~。~润。~热。~漉漉。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详情

    基本字义● 浊(濁)zhuó ㄓㄨㄛˊ水不清,不干净:浑~。污~。~浪。~流。混乱:~世。声音低沉粗重:~声~气。~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