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童

拼音
rú tóng
注音
ㄖㄨˊ ㄊㄨㄙˊ

“儒童”基本解释

1.明清科举制度,凡应秀才孝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儒童或文童。

“儒童”百科

百度百科

儒童

  • 明清科举制度,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文童或儒童。
  • “儒童”造句

    1.横眉南北分别刻有“旌表已故儒童陈让妻阴氏节孝坊”、“赐进士出身署荥阳县事山右张翼立”字样,浮雕精美。

    2.而此后九十一劫时,儒童果然为佛,佛教经文中称其为现世佛,与过去世佛燃灯上古佛和未来世佛弥勒佛统尊为三世佛。

    3.夏书信,二砂场社学在籍儒童,报名参考本届县试,保结生员杜升升,可否确保?

    “儒童”分词解释

    ● 儒rú ㄖㄨˊ 指读书人:~生。腐~。通~(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详情

    基本字义● 童tóng ㄊㄨㄥˊ小孩子:儿~。~工。~谣。~话。~心。~趣。~真。旧时未成年的仆人:书~儿。没有结婚的:~男。~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