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

拼音
xuè xiǎo bǎn
注音
ㄒㄩㄝˋ ㄒㄧㄠˇ ㄅㄢˇ

“血小板”基本解释

血液的组织成分之一。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活酶等共同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血小板”百科

百度百科

血小板 (血液中的有形成分)

  •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 “血小板”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血xuè ㄒㄩㄝˋ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型。~脂。~压。

    详情

    ● 小 xiǎo ㄒㄧㄠˇ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雨。矮~。短~精

    详情

    基本字义 ● 板 (?闆) bǎn ㄅㄢˇ 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子。木~。~上钉钉。 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檀~。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