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牛

拼音
biān niú
注音
ㄅㄧㄢ ㄋㄧㄨˊ

“鞭牛”基本解释

1.旧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谓之"鞭牛"。

“鞭牛”百科

百度百科

鞭牛

  • 鞭牛又称鞭春牛或鞭春,吴越地区的传统年俗。立春日或春节开年,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传统民俗语文化的重要内容。
  • “鞭牛”造句

    1.就是用一箩筐的人参鹿茸虎鞭豹鞭牛鞭羊鞭来全力以赴地辅佐我,我也仍然可能比阿斗太子强悍不到哪里去。

    “鞭牛”分词解释

    ● 鞭 biān ㄅㄧㄢˉ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杆。~长莫及。 用鞭子抽打:~打。~扑。~责。~策。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

    详情

    基本字义● 牛niú ㄋㄧㄡˊ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