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

拼音
dào zhí
注音
ㄉㄠˋ ㄓˊ

“盗跖”基本解释

解释 1.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名跖,一作跖,"盗"是当时统治者对他的贬称。 2.盗贼或盗魁的代称。 -----------------国语辞典盗跖dào zhíㄉㄠˋ ㄓˊ

  1. 相传为古代的大盗,生性暴虐,横行天下。后用以形容残暴的人。《荀子.劝学》:「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红楼梦.第七九回》:「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待他人秽如粪土。」也作「盗蹠」。

“盗跖”百科

百度百科

盗跖 (中国民间传说人物)

  • 盗跖(zhí),中国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的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传说原名展雄,姬姓,展氏,名跖,一作蹠,又名柳下跖、柳展雄,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盗跖”和“桀跖”。当时鲁国贤臣柳下惠(柳下季)之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氏。
  • “盗跖”造句

    1.盗跖的气头并没有因为孔子这番建议而稍微缓和。

    2.盗跖的话里,我们了解到,好人固然需要圣人之道来规范其行为,大盗如跖者同样也需要这些圣人之道,来做为他们的行为标准。

    3.孔子以晋见国王之礼,战战兢兢地走了进去,盗跖一生为盗,讲的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最讨厌这些臭规矩。

    4.有一天,大盗跖的徒弟问盗跖,在我们强盗这一行里,也有大家遵行的道吗?

    5.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庄子

    6.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7.更有一等不务本分之流,作孽百端,朝酒肆而夕花乡,口道德而心盗跖,损人利己,千奇百怪,不知自悔,反怨自己无福无缘,乃毁谤丹经尽属诳言。

    8.孔子不听,想用仁义礼教去感化盗跖,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前去会见盗跖

    9.颜回为孔子驾车,子贡站在右边当侍卫,就这样师徒三人出发去见盗跖矣!

    “盗跖”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盗dào ㄉㄠˋ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窃。~贼。~伐。~掘。~运。~卖。~用。~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详情

    基本字义● 跖zhí ㄓˊ  ◎ 同“蹠”。 英语 sole (of the foot)法语 fouler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