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罪

拼音
gōng zuì
注音
ㄍㄨㄥ ㄗㄨㄟˋ

“公罪”基本解释

1.因公务上的过失所获之罪。

“公罪”百科

百度百科

公罪

  • 公罪又名公坐。中国封建法律指官吏因执行公务而犯罪。公、私罪之分自汉后逐渐成制。《唐律疏议·名例》:“公罪,谓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唐律规定,公罪自举者可免罪,其他的可以减等处罚。“诸公事失错,自觉举者,原其罪;应连坐者,一人自觉举,余人亦原之。”“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明清律也有公罪的规定。
  • “公罪”造句

    1.领导干部必须事先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要有“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的政治勇气,敢于担难担险,矢志不渝推进改革。

    “公罪”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公gōng ㄍㄨㄥˉ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国家,社会,大众:~共。

    详情

    ● 罪zuì ㄗㄨㄟˋ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