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士

拼音
jùn shì
注音
ㄐㄩㄣˋ ㄕˋ
“俊士”基本解释

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太平天国称补廪为俊士。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

“俊士”造句

1.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2.十步之间,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民谚

3.前世俊士,立功垂名,圖畫於殿閣宮省,此乃國之大寶,亦無價矣。

4.常科的科目,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