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

拼音
niǎn jūn
注音
ㄋㄧㄢˇ ㄐㄩㄣ
“捻军”基本解释

解释

捻军 Niǎnjūn

[the Nian Army] 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1852—1868),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主要领袖有张洛行、赖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国领导下与太平军配合作战。1866年分为东、西两支,最后被清军消灭

“捻军”造句

1.第二章主要叙述捻军在山东活动和清政府平定捻军的历程。

2.总之,晚清时期捻军入鲁对当时的山东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3.参与北方农民起义捻军,受阉为太监,潜伏宫内,以策内应。

4.宫廷内部的斗争,八卦教、捻军的造反,同母弟庆亲的去世,不能不使嘉庆的负担加重。

5.捻军的一部固守淄川城,清兵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6.山东地方社会在平定捻军后经历着一场变革。

7.赖汶光的领导下在河南一带活动,史称东捻军

8.捻军被镇压下去后,清廷赏加李鸿章一等骑都尉世职。

9.山东地方士绅在捻军窜扰期间,在沟通政府与民众之间共同御捻、在维系地方社会之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0.1863年3月,曾格林沁带着两万铁骑偷袭了雉河集,捻军受到重创,大头领张乐行牺牲。

11.东联军在任柱、赖汶光的领导下在河南一带活动,史称东捻军

12.太平军和捻军攻占了许多城池,不少官吏被杀或逃亡,地主、富商被杀被抢更是难以计数,人民的生活也遭受极大的影响。

13.山东地方官员,包括省级官员和基层官员对捻军窜扰都有防御。

14.李鸿章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徐州时,捻军已一分为二,赖文光、任柱等率东捻军仍留在中原作战,张宗禹、邱远才等则率捻军入陕西。

15.捻军在跳出包围圈后,复于五月突破运河防线,直趋山东半岛。

16.捻军是晚清咸同时期活跃在黄淮地区的一支武装力量,对清朝政府形成极大威胁。

17.同治七年初秋,捻军西路军被李鸿章、左宗棠部刘铭传、刘揆一率军围堵在山东青州荏平西南的徒骇河畔,西路军残众大半身死,只有梁王张宗禹下落不明。

18.智仁勇三者俱备的洪儒迩,以其持正不屈的气概和至诚可信的诺言,终于感动捻军首领,决定将其释放回家。

19.从白莲教到王聪儿,太平天国,捻军等等,无一不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复兴运动.

20.而北方他只听闻过陈得才,以及后来和捻军合流的赖文光,其余之人他所知就十分有限了。

21.1864年,为防捻军南下,修筑汉口城堡,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