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

拼音
mén xià shěng
注音
ㄇㄣˊ ㄒㄧㄚˋ ㄕㄥˇ
“门下省”基本解释

解释 1.亦省称"门下"。 2.官署名。后汉谓侍中寺。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隋承其制。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宋因之,元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 -----------------国语辞典门下省mén xià shěngㄇㄣˊ ㄒㄧㄚˋ ㄕㄥˇ

  1. 职官名。本为秦、汉时服务皇室的机构,晋时始名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及司进御之职。于元朝始废。因唐时一度更名为黄门省,且职掌枢要,故也称为「黄门」。

“门下省”造句

1.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

2.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

3.所以孔嗣悊正在京城,加上今年有意征召天下宿儒集中于京城,由门下省主持,仿当年汉宣帝石渠议经、汉章帝白虎论礼之故事,下令在洛阳举行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大会。

4.魏徵罢为特进,知门下省事,参议朝章国典。

5.首辅吕不群领衔的吕党,大将军兵部尚书陆思法为首的陆党,吏部尚书李元之为首的李党,门下省侍中张臣为代表的士族党,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