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

拼音
shí èr yīn yuán
注音
ㄕˊ ㄦˋ ㄧㄣ ㄩㄢˊ
“十二因缘”基本解释

解释

  • 亦作“十二缘起”。
  • -----------------国语辞典十二因缘shí èr yīn yuánㄕˊ ㄦˋ ㄧㄣ ㄩㄢˊ
    1. 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也称为「十二缘起」。

    德语 Bedingtes Entstehen (Sprachw)?

    “十二因缘”造句

    1.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的,人类之所以陷于悲剧,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

    2.x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

    3.佛祖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证得十二因缘,继而总结出苦集灭道四谛,“了生脱死”。

    4.经过长时间的静坐思维,终于在腊月初八那夜,豁然大悟“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时年三十五岁。

    5.关于六道轮回的道理,在释典中,以十二因缘说得最为明白;若。

    6.外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所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法,泛指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