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讲

拼音
shì jiǎng
注音
ㄕˋ ㄐㄧㄤˇ
“侍讲”基本解释

解释

  • 从师读书,听其讲学。
  • 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 官名。
  • -----------------国语辞典侍讲shì jiǎngㄕˋ ㄐㄧㄤˇ
    1. 随师听讲,研读学业。《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

    2. 职官名。为帝王讲授文史经书,汉时虽有侍讲之称,但未以为官名。唐始置侍讲学士,宋兼置侍讲。元、明、清三朝,翰林院俱有侍讲学士及侍讲。

    “侍讲”造句

    1.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2.雍正四年三月三十日,大学士九卿等奏食侍讲俸之钱名世,作诗投赠年羹尧,称功颂德,备极谄媚。

    3.其人资望两隆,且东宫侍讲,启沃有年;纂述之功,亦异流辈。

    4.北朝效仿魏晋南朝创立了为皇帝、储君讲授知识的侍讲制度。

    5.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尚宝少卿鸿胪少卿。

    6.他向一个女招侍讲述了她与班尼特的世交关系。

    7.但同治讨厌慈禧专权跋扈,故意选择慈安找来的,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做皇后。

    8.太和二年,迁谏议大夫,以本官充侍讲学士。

    9.西汉昭帝八岁即位,因为年幼,遂选韦贤、蔡仪、夏侯胜等名儒入授于御前;后宣帝诏诸儒讲五经于石渠阁,为侍讲之嚆矢。

    10.清初发明火器“连珠铳”和主持铸造威远将军炮的戴梓,得不到朝廷重视,仅授翰林院侍讲一个散职,后竟因人进谗而被充军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