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诘

拼音
bó jié
注音
ㄅㄛˊ ㄐㄧㄝ ˊ
“驳诘”基本解释

解释

  • 亦作“駮诘”。
  • -----------------国语辞典驳诘bó jiéㄅㄛˊ ㄐㄧㄝˊ
    1. 辩驳诘问。《福惠全书.卷三一.庶政部.河隄岁修》:「每岁经管河道河厅,或一次二次,按临查勘,稍不如式,则驳诘随之。」如:「对他这种不合理的说法,众人当场加以驳诘。」近诘责

    “驳诘”造句

    1.黄氏对徐氏兄弟的《修史条议·理学四款》一一驳诘,最终促使徐氏兄弟放弃设置《道学传》。

    2.这个过程充满了反复的讨论、辩难、驳诘与权衡。

    3.幸亏如此,人们才读到了那一篇又一篇互相驳诘的天下妙文。

    4.好在,这位官员对这种荒谬“说法”的驳诘,给记者们上了很好的一课,算是开了个好头。

    5.我认为,这种貌似有力的驳诘,其实是枉立靶子而放矢。

    6.史学家依据现有的文献提出了一个假说,如果这假说不被某个突然出土的时代更加久远的小脚女人的尸体驳诘的话,则会成为公认的事实。

    7.尤其是“余编”中多半驳诘的是“支余派”,与“余秋雨”并无直接关联。

    8.我是主张思想独立的人,我的心坎上,绝不受任何人的压制,同时我也尊重他人思想之独立,所以驳诘我的文字,不能回辩。

    9.不用正词驳诘,已见其志在偷生。

    10.幸亏如此,人们才读到了那一篇又一篇互相驳诘的天下妙文,让你禁不住拍案叫绝,回肠荡气。

    11.本部堂正要问他姓甚名谁,忽然来了个粮差的打扮,与那书生对驳诘

    12.“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船,兵船果可恃乎?”这是最早的经费不足失败论者。

    13.论辩中,用反问句直接进行驳诘,很有力量。

    14.父台从来听案,就如此审事的么?不敢用刑拷问,何以连申斥驳诘,皆不肯开口呢?照此看来,到明年此日,也不能断明白了。

    15.之所以这样“评估”,首先是,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经过激烈的交锋,互相驳诘,在攻防进退的互动基础上,人们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16.我的感觉是,所谓“名校办民校”不过是利益驱动罢了,是说不出正当的经得起驳诘的动机和理由的。

    17.朱嶟的奏折最为有名,他的驳诘理直气壮。

    18.”知县见尸格已被书吏改轻,也不驳诘

    19.针对卢永祥所说“曹、陆、章有羞耻心,会自动辞职”,则予以驳诘

    20.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船,兵船果可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