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铃

拼音
chě líng
注音
ㄔㄜˇ ㄌㄧㄥˊ
“扯铃”基本解释

解释传统杂技节目。即抖空竹。参见"抖空竹"。 -----------------国语辞典扯铃chě líng ㄔㄜˇ ㄌㄧㄥˊ

  1. 一种用竹、木制成的玩具。两端具有二圆盘,中有细圆木,或仅一圆盘及一横木组成,将绳索绕在细圆木上,以双手拉动绳索使之转动,可借由抛、接等动作,变化出多种花样。也称为「抖空竹」、「抖空钟」。

“扯铃”造句

1.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

2.抖空竹、风葫芦等,如今通称为扯铃

3.学会了用扯铃杂技技巧的支脚在这个自由杂耍视频系列。

4.南方叫扯铃,地铃,响铃,哑铃,转铃,天雷公公等。

5.文化课:书法、国画、国术功夫、民俗体育扯铃、跳绳等.

6.同样是扯铃,到她手上就能自出机杼地玩出新花样。

7.当时,她表演的是扯铃

8.推展直笛、扯铃、排球、书法教学,培养学生多元能力。

9.沙威国中在全柔扯铃交流营中的演出。

10.国画、国术功夫、民俗体育扯铃、跳绳等.

11.扯铃、排球、书法教学,培养学生多元能力。

12.扯铃俗称空钟、抖空竹、风葫芦等,如今通称为扯铃

13.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另有一学期数堂的文化课,包括书法、棋艺、国画、扯铃及中国武术等,增加学生对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