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军

拼音
cháng bèi jūn
注音
ㄔㄤˊ ㄅㄟˋ ㄐㄩㄣ
“常备军”基本解释

解释

常备军 chángbèijūn

[standing army;permanent force] 国家平时经常保持的军队

-----------------国语辞典常备军cháng bèi jūnㄔㄤˊ ㄅㄟˋ ㄐㄩㄣ
  1. 国家常备的正规部队。《清史稿.卷一三二.兵志三》:「曹鸿勋以贵州各军于光绪二十六年改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共二十四营。」

“常备军”造句

1.非洲危机应对小组不会成为非洲的常备军,而是一种备而不用的能力,由各国部队在该小组处接受训练与装备,然后驻扎在其本国直到奉命部署到其他地点。

2.厢军是宋朝的常备军,除具“役作、工徒、营缮”等职能外,还具有明确的对内镇压和对外防御的军事职能。

3.以色列的常备军规模相对较小,其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的预备役部队。

4.在和平的时期,他不得到我们立法机关的同意,就把常备军驻屯在我们各州。

5.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

6.1904年,庄蕴宽任广东常备军统领期间,在广州襄办武备学堂。

7.因此,在这个阶段,战争仅仅是人类在争取食物过程中偶尔发生的事件,现代意义上的常备军是不可能存在的,有限的剩余产品也不足以维持这支队伍的存在。

8.日本领先于中国在于立宪,在于常备军制,在于国民的热情,和国内政局的二十多年的稳定。

9.美利坚人民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他们担心过多的常备军可能带来强权政府或均是强人。为了获得军费,英国政府推行糖税并向美利坚人民强制征收。

10.府兵为常备军,兵士享有军、民双籍,落籍在各郡县,归属当地鹰扬府管辖。

11.为加强皇权,强化了中央常备军,并录用人才,参与政事,以裁抑丞相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