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

拼音
gāo gōu lí
注音
ㄍㄠ ㄍㄡ ㄌㄧˊ
“高句丽”基本解释

解释(句gōu)朝鲜古国。中国史书多称“高丽”。公元前后形成。公元427年建都平壤。与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相互间战争不断。668年灭亡。-----------------国语辞典 高句丽gāo gōu líㄍㄠ ㄍㄡ ㄌㄧˊ

  • 国名。东晋以后据有今辽宁省南部、朝鲜北部等地,为唐高宗所灭。

“高句丽”造句

1.据《日本书记》记载,雄略天皇曾命阿知使主经高句丽至吴地,求得兄媛、弟媛、吴织、穴织四织工至日本。

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

3.仅仅凭着一招诈降计,高句丽人便在绝对劣势下将战事拖延了四个多月。

4.很简单,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对高句丽的历史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对文物的爱惜和保护无疑如同盲人说象。

5.辽东一地户口数万,公孙度治理之下民殷国富,又与高句丽、扶余、三韩等族交好。

6.是勋没有办法,只好接过笔墨和竹片——他喵的可该怎样用最简捷的文字来表述清楚这马镫呢?想了一会儿,干脆只是简单写道:高句丽所制以便骑乘。

7.天子被围天下骚然,两次亲征高句丽后,大隋元气大伤,三十万精锐府兵全数命丧辽东,再加上群盗并起,以致天子被围,竟然没有多少兵马前去营救。

8.当今圣上,好大喜功,以举国之力征伐高句丽,穷兵黩武,天下民不聊生,我看不日天下将有大乱,到时必有豪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隋室将倾!

9.十万高句丽兵马水陆两路并进,未敢耽搁,餐风宿露、日夜兼程直奔白岩城,可谓兵马神速。

10.大军围了几个月丸都城,派出的斥候回报,长白方向有高句丽援军出现,时值秋末冬初,公孙度担心将士久战疲惫,下令撤军。

11.桓仁至大伙房水库东水西调文物保护工程,主要是对桓仁镇大甸子村高句丽时期积石墓地进行发掘。

12.汉武帝时置玄菟郡,属县有高句丽,因族名县,其地约当古盐难水及小辽河流域。

13.待大唐军撤兵後,便勾结高句丽的残余分子反叛大唐,于是自大同江以南的那些被大唐收回的、历史上曾几千年都属于中国的领土又得而复失了。

14.高句丽自太王时起,就是汉朝的属国,一直对汉朝恭敬有加。

15.高句丽于西汉末年建国,都国内城,祖先为夫余。

16.本文认为粟末靺鞨被高句丽打败以后,主体部分降隋进入中原,后随安史乱军南下居于华北地区,多融入汉族之中。

17.疾驰中的高句丽的骑兵纷纷马失前蹄,轻则重伤,重则坠亡。

18.新罗击退了唐军并“解放”了高句丽都城平壤.

19.时值五月,本应是公孙度二次东征的时候,却因辽东、高句丽两家结姻通好,歃血为盟而告终。

20.高句丽军民面对强敌不屈服敢于保家卫国,利用天时地利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术,善战善谋及表现出的民族自尊心可歌可泣,其以弱抗强坚持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事迹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21.隋文帝大怒,遣精兵数万前往征讨,只可惜道路难行,粮秣运送艰难,再加上高句丽人依仗地利不停地袭扰粮道,数万大军无功而返。

22.炀帝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元气大伤,终于在六百一十八年被唐朝取代.

23.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

24.同时,高句丽屡遭隋军剽掠攻击,自己又主动毁坏稼禾,实行坚壁清野,虽顶住了隋军进攻未致亡国,但三年不种稼穑,野无青草,举国饥荒,亦举动困弊,难以招架。

25.沙河上游可有狭隘险要处?我要建坝拦河,水淹高句丽!

26.高句丽愿和辽东结百年之好,永不背弃。

27.四月,唐军攻破高句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

28.李勣见此情形,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唐军乘势而进,高句丽方大败亏输,幸沟深垒高,方守住营寨。

29.启禀王爷,辽东公孙家如今兵强马壮,其志不小,我高句丽眼下只可与之结盟交好,万勿反目,否则必招灾祸。

30.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

31.桓仁县境内由高句丽王城所建贵族陵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32.在太宗临死之前,曾经立遗诏罢止二伐高句丽,这充分说明他心中完全清楚此次征辽很勉强,风险很大,胜算不足。

33.高句丽在北方多有骚扰不时冒犯,此乃疥癣之疾尔,不足为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