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命

拼音
jì mìng
注音
ㄐㄧˋ ㄇㄧㄥˋ
“寄命”基本解释

1.以重任相委托。《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犹寄身,托身。
3.寄存之命。喻短暂的生命。

“寄命”造句

1.唐贞观二十三年,为旌表蜀国丞相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品质,更名为奉节县,一直沿用至今。

2.

3.夫敌国相伐,闻丧则止,匹夫之交,托孤寄命

4.为旌表蜀国宰相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品质,更名为奉节县,一直沿用至今。

5.公元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县。

6.天帝托孤寄命,遂亲自下凡寻找冰火,不想寻人未果却与一凡间女子两情相悦,私定终身,诞下一女,羲和得知大怒,但还是让那女婴以爱心成仙,取名嫦娥,执掌月宫。

7.惟有仙家妙术,借阴阴升降之机,化生灵质,日积月累,方可使脑髓渐充,回复原状,或更觉超胜,於是性有所寄,命有所归,虽不仙,不远矣。

8.唐贞观二十三年为旌表蜀国宰相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品质,更名为奉节县,一直沿用至今。

9.仆本秦人,家为秦所诛,故寄命曹王,贵兄常侍及奋、覆兄弟并相知有素。

10.宣体履至实,直内方外,历在三朝,公亮正色,有讬孤寄命之节,可谓柱石臣也。

11.宣体履至实,直内方外,历在三朝,公亮正色,有托孤寄命之节,可谓柱石臣也。

12.举目四望,谁又能托孤寄命呢?最后想起睡在我身旁的王聿先,以他医生的专业,对三战区还是需用的人才,也许可望不死,并且他为人还较正派。

13.唐贞观二十三年,为旌表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思想,更名为奉节县。

14.唐贞观二十三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

15.公元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

16.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17.十三年,为旌表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思想,更名为奉节县。

18.唐贞观二十三年,为旌表蜀国宰相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品质,更名为奉节县,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