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面

拼音
qíng miàn
注音
ㄑㄧㄥˊ ㄇㄧㄢˋ
“黥面”基本解释

1.于面额上刺字,以墨涅之。(1)古代的一种风俗。《汉书.匈奴传上》:"匈奴法,汉使不去节,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庐。王乌,北地人,习胡俗,去其节,黥面入庐。"《后汉书.东夷传.倭》:"男子皆黥面文身。"(2)古代的一种肉刑。《三国志.魏志.毛玠传》:"汉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宋洪迈《容斋四笔.国初救弊》:"建州民二人,本田家客户,尝于主家塘内,以锥刺得鱼一斤半,并杖脊,黥面,送阙下。"明沈德符《野获编.谐谑.借蟹讥权贵》:"宋朱勔横于吴中,时有士人咏讥之,中联云:'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盖勔少曾犯法,鞭背黥面,故以此嘲。"(3)古代兵制之一。在士兵脸上刺字,防止士兵逃跑。宋苏洵《兵制》:"及于五代,燕帅刘守光,又从而为之黥面涅手之制。"

“黥面”造句

1.因为不听话,武则天差一点宰了她,碍着根深蒂固的“爱才癖”,武后只在姑娘粉嫩的额头上刺了一个乌黑的犯罪标志,这种近乎毁容的刑罚叫做“黥面”。

2.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

3.他们大多为黥面纹身的渔民,渔民们认为下海捕鱼时纹身是诱惑鱼的一种好办法。

4.须眉无年夜小,悉黥面纹身。

5.唐代最有名的女文身者当数上官婉儿,她得罪武后被黥面,额上留下刺青。

6.梅林和他的游击队,武士们戏称他们为“黥面族”,因为他们总是在脸上和身上涂上蓝色颜料。

7.其方法是在受刑者的面额上刺字,并染上黑色,所以刺字也被称为刺面、黥面、墨面。

8.考古工作者认为,这种彩陶图案,很有可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习俗中黥面文身的反映。

9.也会有墨刑黥面的折磨,历史上,秦汉时期的英布因错被黥面,习惯称黥布。

10.应募后,家属可以随营,本人须黥面涅臂为标志,中途不得退役,实则终身服役。

11.“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

12.另一幅既然是假货,那么只能列为次等,免去了被乾隆题诗黥面的酷刑,放入库房,从此无人问津。

13.据说,上官婉儿还曾经看上了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为此惹恼了武则天,被处以黥面之刑。

14.古代刑法规定犯人流放之前要在脸上刺字,又称黥面

15.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六月,“知齐州范航坐受财枉法,免死,杖脊,黥面,配沙门岛”。

16.最后换了御史艾仲孺,把这个案子终于审结了,判齐化基免官、黥面、发配崖州。

17.然而自明清以来,赛德克等族的“纹面”传统就不断被丑化为“黥面”、“野蛮”、“乌鸦脸”。

18.上官婉儿为何被处黥面,上官婉儿。

19.在古代黥面是一种在脸上刺字的刑罚,也叫墨刑,周代五刑的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