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慌失措

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cuò
注音
ㄐㄧㄥ ㄏㄨㄤ ㄕ ㄘㄨㄛˋ
简拼
jhsc

近义词: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

【解释】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出处】《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示例】程仁呆了,这个意外的遇见,使他一时~。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五

【近义词】手足无措、惊惶失措、心慌意乱

【反义词】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应付自如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处境很为难

近义词:张皇失措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近义词:措手不及

措手不及

【解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示例】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近义词】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反义词】措置裕如、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事情突然发生

近义词:丧魂落魄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近义词:惊慌失色

见“惊惶失色”。

近义词:焦头烂额

烧焦了头,灼伤了额。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带有夸张的意思。

近义词: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近义词:束手无策

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近义词: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近义词:手忙脚乱

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近义词:自相惊忧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近义词:六神无主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近义词:失魂落魄

失魂落魄

【解释】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示例】那知我福气薄,叫神鬼支使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七回

近义词:面无人色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近义词: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

【解释】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示例】母亲谨慎地窥视着一切动静,心里~,她怕有人出卖星海。 ◎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

【近义词】惶惶不安、坐立不安

【反义词】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胆颤心惊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近义词: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近义词:目瞪口呆

目瞪口呆

【解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近义词】瞠目结舌

【反义词】从容不迫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近义词:惶恐不安

惶恐不安

【解释】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近义词】惊慌失措

【反义词】谈笑自若、处之泰然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狼狈不堪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近义词:惊惶失措

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近义词:自相惊扰

自己人互相惊动,引起骚乱

近义词:临阵脱逃

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惊慌失措”基本解释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