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ú,
笔画
13
部首
五笔
aigy
结构
上下结构
笔顺
横,竖,竖,点,点,横,横,竖,折,横,横,竖,点
五行
统一码
U+84B2

“蒲”的笔顺

“蒲”字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pú ㄆㄨˊ

  1.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黄(蒲的花粉)。~棒。~草。~绒。~扇。
  2. 指“菖蒲”:~节。~月(指农历五月)。
  3. 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4. 古同“匍”,匍伏。
  5. 姓。

英语 type of rush; vine

德语 Riedgras (S)?,Schilfgrase (S)?,Pu (Eig, Fam)

法语 roseau-massue,acorus

“蒲”字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水丱,浦声。本义:植物名。香蒲)

(2) 同本义 [cattail]

蒲,水草也。可以作席。——《说文》

有蒲与荷。——《诗·陈风·泽陂》

共其苇蒲之事。——《周礼·泽虞》。注:“以为席。”

男执蒲璧。——《周礼·大宗伯》。注:“蒲为席,所以安人。”

(3) 又如:蒲甸儿(亦作“蒲垫”。用蒲草编的坐垫);蒲柳(比喻身微低贱);蒲草毛窝(一种用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底鞋子,里面杂有鸡毛、芦花等物);蒲鞭示辱(以薄为鞭,薄罚示耻);蒲帆(用蒲叶编成的船帆)

(4) 菖蒲 [calamus]。如:蒲节(端午节);蒲人(以菖蒲扎成的人像);蒲酒(菖蒲酒);蒲练(用蒲之纤维织成的布);蒲艾(菖蒲与艾草)

(5) 即今人所称“水杨”。也称“蒲杨”、“蒲柳” [big catkin willow]

不流束蒲。——《诗·王风·扬之水》

(6) 又如:蒲柳(植物名,即水杨。质性柔弱且又树叶早落,所以用来比喻衰弱的体质);蒲姿(蒲柳之姿);蒲杨(蒲柳)

(7) 用草盖的圆顶屋 [covering of thatched cottage]。如:蒲屋(茅屋);蒲室(茅屋);蒲庵(草庵)

(8) 樗蒲 [dice]。古代一种游戏,像后代的掷色子。如:蒲戏(樗蒲之戏);蒲弈(樗蒲之戏)

(9) 同今“葡萄” [grape]。如:蒲萄;蒲陶;蒲桃

(10) 古邑名 [Pu prefecture]

(11) 春秋卫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省长垣县

(12)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

(13) 姓。如:汉有蒲昌、蒲遵

词性变化

〈动〉

(1) 伏地而行 [crawl]

奉壶饮冰以蒲伏焉。——《左传·昭公十三年》

(2) 又如:蒲伏(匍匐。伏地而行);蒲服(蒲伏,伏地膝行);蒲望(蒲伏)

“蒲”字康熙字典解释

【申集上】【艸】 蒲·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0

【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釋名】蒲,草也。【周禮·天官·醢人】深蒲。【詩·大雅】維筍及蒲。【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又【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註】或以蒲爲瑑飾。

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

又水名。【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又臺名。【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又姓。【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又【韻會】通蒱。【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又通匍。【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聲,蒲萄,果名。【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又叶頗五切,音浦。【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叶下戍許。

“蒲”字汉语字典解释

ㄆㄨˊ

  1. 植物名:? ?香的简称。参见「[[香]]」条。? ?菖的简称。也称为「子」。参见「[[菖]]」条。? ?蒲柳的简称。参见「蒲柳 」条。

  2. 地名:? ?春秋时卫国属地。故地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长垣县境。? ?春秋时晋国属地。故地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永济县。

  3. 姓。如清代有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