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师

拼音
rén yì zhī shī
注音
ㄖㄣˊ ㄧˋ ㄓ ㄕ
简拼
ryzs

“仁义之师”基本解释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仁义之师”成语解释

仁义之师

【解释】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示例】如此说来,虽然谋叛之徒,倒也忠义可嘉。本帅~,何愁杨枭不灭。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仁义之师”造句

1.以来的第一场战斗,所以必须要堂堂正正,以提高我大SOS团仁义之师的威名,而二来……

2.省城百姓都说仁字营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从不勒索百姓鱼肉乡里。

3.自春秋时期宋襄公行仁义之师失败被人耻笑以后,仁者这个称号就与帝王再也联系不到一起。

4.仁义之师,天下莫敌,兴不义之师,天下皆敌。

5.而且商家军进驻苏州之后,不仅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公买公卖,还在城中修路补墙,做了不少有益于民的好事,确实不愧为仁义之师

6.黄巢军绝非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7.哼,狂妄,我等乃仁义之师,杀你还怕污了刀斧,落了名声,有事快说,没事马上就滚!

8.杨召合爽声言道,“老朽业已得知,贵部乃八路军!乃仁义之师!一些柴水,言何补偿?算啦算啦!哦,若长官不怪,老朽现觉腰酸背痛,想回宅休息了!”。

9.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1绍因怒,欲斩田丰。

10.后世以汤伐葛为行仁义之师的典范,纯是儒家之造作.

11.但满清会装B,会卖好,打着代明复仇平贼的幌子,忽悠得京城里的遗老遗少以为清兵实乃威武之师,仁义之师

“仁义之师”分词解释

● 仁 rén ㄖㄣˊ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

详情

基本字义● 义(義)yì ㄧˋ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

详情

基本字义● 之zhī ㄓˉ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详情

● 师 (師) shī ㄕˉ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 擅长某种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