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基本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成语解释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囫囵吞枣”造句
1.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2.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3.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4.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5.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6.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7.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8.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9.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10.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11.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12.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3.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14.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15.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16.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7.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8.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