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全之毁

拼音
qiú quán zhī huǐ
注音
ㄑㄧㄡˊ ㄑㄨㄢˊ ㄓ ㄏㄨㄟˇ
简拼
qqzh

“求全之毁”基本解释

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求全之毁”成语解释

求全之毁

【解释】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示例】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求全之毁”成语故事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在庄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当了国君。庄公的异母弟弟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的人,企图自己成为国君,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庆父派人杀死公子般后,另立阂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阂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人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求全之毁”造句

1.我想,结合时代的变迁和他个人的命运来观察,对柏杨就不应有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

2.由点及面,鉴于各地民风官风都不尽相同,“习惯”想来也不尽一样,备不住就会有些“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3.把一个原本中性十足的职业批得多么“轻贱”是“求全之毁”,赞其多么“高尚”,也是“不虞之誉”。

4.暗箭伤人,嫁祸于人,落井下石,青蝇点素,求全之毁,深文周纳,投石下井。

5.这些“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必将极大地挫伤感情。

6.太浓烈,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

7.这些“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必将极大地挫伤感情。!

8.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曹雪芹

9.孟子早说过,做人,肯定“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0.虽争上进,却无求全之毁,正是曾家人的高明和睿智。

11.无论是“不虞之誉”还是“求全之毁”,都折射出各国对中国变革的期许之深。

12.她也因之获致不虞之誉,又因之招来求全之毁

13.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上,纪宝成曾转赠南怀瑾的话鼓励首届学生的同时也是自勉,“若有求全之毁或不虞之誉,皆当付之一笑,不足论也。

14.其实对中国来说,无论是“不虞之誉”还是“求全之毁”,都是其经济重要性的反映,应以平常心对之。

15.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望珍惜。曹雪芹

16.所以当宝玉第5回一跨入青春期,便与黛玉产生了“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梦见的可卿也是“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17.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求全之毁”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 求 qiú ㄑㄧㄡˊ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

详情

基本字义● 全quán ㄑㄩㄢˊ完备,齐备,完整,不缺少:齐~。完~。智勇双~。求~责备。整个,遍:~部。~国。~民。~神贯注。~

详情

基本字义● 之zhī ㄓˉ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详情

基本字义● 毁huǐ ㄏㄨㄟˇ破坏损害:~灭。~害。~弃。销~。烧掉:烧~。焚~。把成件的旧东西改造成别的东西:一张旧桌子~成两个小凳子。诽谤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