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来攘往

拼音
xī lái rǎng wǎng
注音
ㄒㄧ ㄌㄞˊ ㄖㄤˇ ㄨㄤˇ
简拼
xlrw

“熙来攘往”基本解释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熙来攘往”成语解释

熙来攘往

【解释】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示例】人们~地汇集在广场上。

【近义词】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反义词】万籁俱寂、渺无人迹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拥挤

“熙来攘往”造句

1.天天如赶山会一样,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的济南人民商场,是在解放前“山东第一模范监狱”旧址上修建起来的。

2.这些牛在车流中悠游穿梭,在巷弄里啃垃圾袋,偶尔还在熙来攘往的街道上狂奔.

3.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珍珠港纪念馆熙来攘往,人流如织。

4.一路上熙来攘往,骈肩迭迹,好不热闹。

5.春熙路由前清举人江子鱼引用老子《道德经》里的那句“熙来攘往,如登春台”为其命名。

6.对于春熙路,《新周刊》表示,这条取“熙来攘往,如登春台”美意的商业街,已成为成都魅力的代名词,从多方面延伸着她的影响力。

7.“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8.熙来攘往的街道最是寂寞,因为它不被人所爱.

9.那不是歌,那是孤单的歌,这白马非马的逻辑鲜有附和,唱着什么,故事里多少曲折,熙来攘往中几人识得,那不是歌,那是我写的歌,当时的我喜或悲已经记不得。许嵩

10.天天傍晚,他们远避熙来攘往的快乐人群,去河上游览.

11.这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群,像潮水,霓虹刺眼,灯光恍惚。亦幻亦真。酒吧内外大呼小叫恣意放纵的人群,古香古色的街道闪烁着名牌啤酒的广告灯,到了深夜却虫声唧唧、满眼烟岚的深山。

12.百货公司一带熙来攘往,一片繁荣景象。

13.尽管如此,在熙来攘往的卡奥尔市集,仍然没有丝毫即将荒芜的迹象.

14.提起北京,一定会想到王府井;去上海,一定不会错过南京路;而到成都,也绝对不会落下那条“熙来攘往,如登春台”的春熙路。

15.这天休息日,街道上来来往往的男女和小孩都穿得整洁,欣然微笑的熙来攘往

16.集市上熙来攘往热闹极了。

17.在我眼里,你是那千树万树红花中,最灿烂的一株;在我心里,你是那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最温暖的一个;在我梦里,你是那千变万化的情节中,最动人的一幕。1212,示爱日,我将我的心全盘。

18.但见街道连绵不断,商店琳琅满目,车马熙来攘往,我们愈感惊讶不已。

19.炸弹在熙来攘往的街道上爆炸了.

20.原先该市商店林立、生意兴隆的西语裔企业区,西语裔人士熙来攘往,而现在变得冷冷清清,不堪赔累的合法西语裔商人不是寻求兼差,就是计划关店。

21.众所周知,香港岛的景象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行人熙来攘往,霓虹灯五光十色。

22.这时虽然是天色将晚,但南京城的大街两侧却是灯火通明、人群熙来攘往,青楼酒肆林立、隐传燕语莺声,显是有美偕行,春色暗藏。

23.展览办得很好,许多人慕名而来。展厅里人们挨肩擦膀,熙来攘往

24.而历经85年的岁月洗礼,取自“熙来攘往,如登春台”美意的春熙路,今天已成为成都魅力的代名词。

25.春熙的名字,取自老子《道德经》“熙来攘往,如登春台”,很有文化品位。

26.士兵、学员熙来攘往,身着07式的空军新制服,脚蹬乌黑锃亮的皮鞋,肩上佩戴耀眼的军衔,个个英姿飒爽,威仪凛然,让人十分羡慕。

27.历经岁月洗礼,这条取“熙来攘往,如登春台”美意的商业街,今天已经成为成都魅力的代名词,从多方面延伸着她的影响力。

28.秋冬季街头,熙来攘往的人流里,那些匆匆而过的俏丽女子,颈间飘起的丝巾,或湖蓝、或蟹青、或玫红、或橘黄,就如这多彩的季节,绚丽缤纷。

29.他坐在那里,看庙会的盛况,看熙来攘往的人群。

30.说到成城,那是时髦奢华的宅邸栉比鳞次,上流社会的居民们熙来攘往的高级住宅区。

31.街名来历来自《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32.横连纵合,辐射赣鄂皖三省;熙来攘往,波及都彭鄱数邑。

“熙来攘往”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熙xī ㄒㄧˉ 光明。 兴起,兴盛。 和乐:~怡。~笑。 古同“禧”,福,吉祥。 〔~~攘攘〕形容人来人往、

详情

● 来 (來) lái ㄌㄞˊ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

详情

● 攘 rǎng ㄖㄤˇ 侵夺,偷窃:~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其父~羊,而子证之”)。~夺。~

详情

基本字义● 往wǎng ㄨㄤˇ去,到:~返。~复。~还(huán )。~来。交~。向~。勇~直前。过去:~昔。~日。~事。

详情